磨损修复润滑技术的新概念

2007-01-04

特种功能润滑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磨损修复润滑技术的产生,促进了机械设备的有效润滑维护。根据磨损修复功能润滑剂的作用实质,磨损修复润滑技术的几种作用形式如下:(1)聚合物高温铺展成膜作用。包括了悬浮PTFE、活性高分子等类型的润滑剂及其在摩擦效应下的结构重组和对磨损表面的融合填补;(2)超微金属渗透聚合成膜作用。包括微细分散的软金属悬浮液、复合金属分散液等润滑剂,及其对摩擦表面的渗入填充、聚合成膜的修复功能;(3)共晶滚球填充成膜作用。它涉及到极性润滑分子对微球形磨屑的吸附,及其在摩擦表面堆积形成的滚动性修复膜。  磨损修复功能润滑剂的近期发展,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原理和手段,获得了独特的新型功能润滑剂和良好作用效果,提出了新颖的润滑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磨损修复润滑技术的内容。在此,对具有代表性的磨损修复润滑技术的理论概念和作用实质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为它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一、微流变(MFT—Microflux Trans)塑性整平技术 润滑介质在摩擦界面的微流变现象是基于摩擦表面不平整度所发生的一种润滑状态,结合了高分子润滑剂的流变特性之后,而形成了微流变(MFT)金属表面塑性整平技术。因为润滑剂为适应机械设备高速重载的发展,使用了大量的高分子添加剂成分或合成油品介质,造成了润滑剂分子特征及其与金属表面作用特征的不可忽视性。一般来说,特种功能润滑剂由小分子量的溶剂,较大分子量的添加剂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组成。当它添加于润滑油品介质时,就形成了包括较小分子量的基础油在内的多分子形态的聚集体。润滑流体特别是摩擦表面的润滑膜,由于金属表面原子的极性效应,特别是微凸体接触导致的新生磨损表面的电场电势效应的作用,表现出明显非牛顿性。  参照流体的孔穴模型,润滑流体的孔穴大小与润滑剂的分子尺度相当,分子由热运动无规则跃迁与孔穴位置发生不断交换,产生了分子扩散运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分子从优越迁,形成润滑剂的宏观流动。对于润滑流体中的大分子,特别是特种功能润滑剂油品介质中的高分子,其分子尺度明显大于润滑流体的孔穴尺度,它的热运动跃迁受到限制,仅表现为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摆动,使流体体系形成似网状缠结状态,只有在剪切应力较大时高分子的缠结才会减弱。  我们知道,摩擦表面上润滑剂的极性基因与金属表面的作用能量平均可达几万焦耳,这促使了强化的边界膜的形成。同时,由于高载荷条件下的高接触应力,摩擦表面的流体动压润滑油膜也塑性化,导致润滑油在弹流接触区内的流变特性。因此,由于摩擦副表面的微观不平度,特别是在粘着、疲劳磨损等形式下产生的凹坑及麻点,造成了摩擦表面润滑油膜区域的不连续性或分散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凹坑式微区的作用,该微区内流体受到的剪切应力大大下降,分子受到的表面引力的影响大大加强,微区内特种润滑流体的活性高分子的聚集,导致微区内流体流变特性发生变化:微区内高分子链段互相缠绕,流体的粘塑特性加剧,并在高接触应力的作用下,Z后形成交织的粘塑性固结层,起到整平摩擦磨损表面的作用。  微流变(MFT)金属表面塑性整平技术,利用了这种金属摩擦副表面微区的特性以及微区内润滑液体的流变特性,结合冶金和化学原理,使粗糙的摩擦副表面或摩擦受损金属表面得到修补及平整,使得摩擦副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几乎达到几何接触面积的80%,并且以塑性化的润滑剂高分子膜为主要接触形式,实现了摩擦及磨损的大大降低和机器设备寿命的延长。 二、场效应渗镀整平技术 金属摩擦副的自生电势是已被许多研究证明了的事实。因此,许多研究提出:进一步采用外加电势的方法,改变金属摩擦副表面的自生电势的大小和极性,控制摩擦表面的摩擦磨损。利用润滑油液的载体功能,把含有平衡或激发摩擦表面电势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输送到运动的摩擦副界面,实现摩擦表面电势的控制,进一步完成摩擦表面的整平和减摩抗磨,则是摩擦表面自生电势的化学调制方法。这里所指的润滑油液的载体功能,就是润滑油中特殊添加剂对调节物质(一般指金属的原子簇、离子)的携带作用,有两种作用形式值得注意:   1.表面电势的调节物质在润滑油液中与有机添加剂形成离子型化合物或络合物,在摩擦效应下,它从该化合物或络合物中离解,与摩擦表面作用:吸附渗透、调节表面电势,甚至产生电镀效应的磨损表面损伤修补膜。   2.表面电势的调节物质在润滑油液中由分子筛型添加剂所携带,形成内配合物。在摩擦界面,它受激后从分子筛孔中逸出,被摩擦表面特别是新生的磨损表面所捕获,调节摩擦表面电荷,填补磨损表面凹陷。  一种干式润滑的新概念,在于改变或强化摩擦副的材料物质,就是利用润滑油液作为载体,把称之为“ER”的特种添加剂输送到摩擦界面,在摩擦作用下,ER中的铁离子被激活,随油液渗入金属表面并至数微米的深度,填平凹空、形成硬度高、韧性大又具有润滑效应的表面层。一种金属表面磁化剂(MPC)的润滑方法新概念,就是调节摩擦表面的电势,实现减摩与抗磨维护。被润滑油液所载运的“调节物质”,进入摩擦界面并受摩擦效应的作用,开始渗入金属表面凹凸不平的微孔里,在摩擦副的金属表面电磁效应作用下,形成正电离子保护层和填充层,导致摩擦副表面正电相斥,不但抚平了摩擦表面凹痕,还把表面的摩擦磨损降至Z低。这就是称之为“磁性油精”的润滑技术,它的负载磨损指数高达246.4,点接触实验负荷高达800kg。这种利用摩擦表面的电场或磁场效应原理,获取摩擦表面特殊润滑剂的润滑技术,与获取流体介质的电流变和磁流变效应多有相同。因为络(配)合物的电子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合成或制造具有电性或磁性的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途径,促使了具有电流变或磁流变效应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润滑剂的特种添加剂——表面电势的调节物质——磁性金属的原子和离子。 三、结语 从所提及的两种润滑新概念新技术来说,微流变(MFT)金属表面塑性整平技术是利用了润滑流体的流变学特性,借助于摩擦副表面的微观粗造和吸附浓集特性,在接触应力作用下所导致的微观流体粘塑性能的变化,实现磨损表面擦伤凹陷的填补整平。它属于流体物理学的概念范畴和技术方法;而场效应金属表面渗镀整平技术,是利用金属原子或离子受金属表面的微观电、磁效应的作用,在金属表面吸附、渗入,调节金属表面极化电势和形成金属表面保护膜,实现摩擦副的减摩抗磨,它属于表面物理学的概念范畴和技术方法。一项新的润滑技术的形成,包罗与涉及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应用这些新的润滑(剂)技术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求获得良好有效的结果。 作者通联:周强(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 100083)